祛濕方法你要知
Choose which delivery location serves you best, click Start Shopping
請選擇您的送貨地區及立即開始購物
Register now to enjoy Broadway member goodies
立即登記成為百老滙會員,即可享各項驚喜禮遇
本產品暫時沒有在該地區銷售
近年越嚟越多人注重養生,最常聽到有人話個人濕氣重、要祛濕,濕氣呢回事好似特別令香港人困擾咁,尤其喺春季、夏季,究竟點解呢?
大家又知唔知咩係體內濕氣?濕重體質又會產生啲咩健康問題?究竟飲食同生活上有咩習慣會造成身體濕重呢?
我哋會一一為大家拆解,仲會推介多款家電幫大家由外到內驅走濕氣。
濕重症狀你有冇?
1. 全身乏力,提唔起勁,瞓極都唔夠 | 8. 消化差,容易胃脹、肚脹,多臭屁 |
2. 頭重重,成日覺得昏昏沉沉,唔清醒嘅感覺 | 9. 大便軟,容易粘馬桶 |
3. 好少口渴,而且好少飲水 | 10. 小腿容易水腫 |
4. 口水分泌多 | 11. 皮膚濕疹 |
5. 痰多 | 12. 有脂肪肝或高血脂問題 |
6. 舌苔厚 | 13. 女士白帶分泌多 |
7. 肥胖,易胖體質 |
如果有6個濕重症狀或以上,代表你身體濕氣重,需要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,改善體質,繼續睇埋以下嘅解說同祛濕建議啦~
濕氣係咩嚟?
因為飲食及生活不良習慣,令脾胃虛弱,使身體無法將代謝性廢物排出體外,長久積存於體內,濕氣濁氣彌漫體内不散,而產生以上濕重症狀,同時亦會影響身體吸收營養。另外,長期處於潮濕天氣、環境亦會比較容易令體內有濕氣。
外在祛濕方法
1. 打造乾爽生活環境
天氣潮濕除咗牆身發霉,衣物好難乾透,更會令人因濕氣重而感到唔舒服,所以天氣好、有陽光時,要打開窗戶,保持空氣流通,有助帶走濕氣。回南天、陰天時就要開抽濕機,大家可以喺《抽濕機點揀你要知》,參考返揀機嘅注意事項、使用保養貼士。
2. 打造涼爽、寧靜睡眠環境
夜瞓捱夜、睡眠不足都係導致濕重嘅原因,中醫認為最佳嘅睡眠時間係晚上11點前。加上,近年更有多款備有抽濕功能嘅冷氣機,一機多用,可以打造涼爽睡眠環境,詳情可以參考《見字早瞓仲要瞓得好》,內有更多助眠好幫手。
內在祛濕方法
1. 控制飲食
戒食冰凍生冷食物、油膩煎炸食物、甜食,戒飲凍飲、酒類,盡量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、濃味肥膩食物。多食健脾益氣、除濕利尿食物,如紅豆、薏仁、綠豆、冬瓜、絲瓜、扁豆等。以下有2個簡易祛濕食譜及廚房家電俾大家選擇。不過如果大家唔想買料煲湯咁麻煩,CheckCheckCin健脾祛濕嘅佛手瓜鱆魚湯就啱晒你喇~ 無添加、無防腐劑、無人工色素、無味精,翻熱即飲,好方便!而家嚟百老滙買指定產品就可以免費換到喇!請參閱活動詳細。
薏米紅豆粥
材料:
生熟薏米、紅豆各50克。
做法:
1. 將薏米、紅豆洗乾淨,用清水浸泡6小時或以上。
2. 將泡好嘅薏米、紅豆放入鍋內,加適量清水。開大火煮煲後,轉細火煮至發大、熟透、易爛即可。
健脾祛濕湯水
材料:
黨參、白朮、赤小豆 各20克、茯苓、生熟薏米 各30克、淮山40克、蓮子 20克、白扁豆 15克、紅棗5粒、豬肉 500克
做法:
1. 將以上材料洗淨,大棗去核,豬肉汆水待用
2. 將所有材料放入煲中,加入入 1.5 公升清水,大火煮至水滾後轉中細火,煲 1.5 小時。去除表面泡沫,加適量鹽調味,熄火靜置 10 分鐘後,即可飲用。
CheckCheckCin 健脾祛濕 - 佛手瓜鱆魚湯
✓偏濕體質人士
✓疲憊人士
材料:水、佛手瓜、紅蘿蔔、瘦肉、鱆魚、白扁豆、眉豆、赤小豆、 淡菜、少量鹽
佛手瓜:健脾開胃
白扁豆:健脾化濕
眉豆:健脾養胃
鱆魚:滋陰養血
翻熱即飲
・無添加
・無防腐劑
・無人工色素
・無味精
即日起至7月31日,嚟百老滙買指定產品就可以免費換到喇!
2. 臨瞓前須吹乾頭髮
好多人都習慣睡前沖涼洗頭,頭髮未乾透就瞓覺,濕氣有機會從頭皮滲入體內,所以洗頭後應盡快吹乾頭髮。以下有幾款精選風筒俾大家,快快吹乾頭髮頭皮。
更多風筒 :
3. 多做運動多曬太陽
做帶氧運動可以加速血液循環、有助腸道、脾胃等臟腑健康,而且運動流汗係既直接而有效嘅祛濕方法。另外,日間戶外運動更可接觸太陽,有助減輕體內濕氣。以下有多款精選運動產品供大家選擇。
4. 留意負面情緒,舒減壓力
負面情緒有損脾胃,影響消化系統,所以大家應盡量搵方法幫自己減壓,例如運動、打機、唱歌、聽音樂、按摩等,令你放鬆心情嘅事情,但切忌以食零食為減壓方式,因為大多數係高糖、油膩食物,增加體內濕氣,適得其反。
5. 袪濕穴道按摩
中醫角度,早、午、晚按摩以下幾個穴位,有助身體去除濕氣,簡單易學,大家可以在家按摩袪濕不求人喇。
Cavan Images + Getty Images
手三里穴
位置:前臂手肘彎曲處向前3指腹,在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位置。
功效:與足三里穴相對應,可調理腸胃,疏通經絡,自我保健功效。每次按10至15分鐘至穴位微紅及發熱。
Yagi Studio + Getty Images
足三里穴
位置:膝蓋下約四橫指,脛骨旁開一橫指處。
功效:有增強免疫力、調理脾胃、補中益氣、疏風化濕作用。每次按10至15分鐘至穴位微紅及發熱。
BraunS + Getty Images
頭部風池穴
位置:頸部頭骨下,兩條大筋外緣凹陷處,約與耳垂齊平位置。
功效:有疏風解表的作用,對袪濕散寒特別有幫助。每次按10至15分鐘至穴位微紅及發熱。
Javier Sánchez Mingorance / EyeEm + Getty Images
腹部天樞穴
位置:在肚臍左右兩邊3橫指位置。
功效:天樞穴屬於胃經,聯繫大腸,按此穴可促進體內濕邪、毒素自然排出,每次按10至15分鐘至穴位微紅及發熱。